2013年,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良性运行的轨道,初步取得一些成效。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运城市和山西区域经济,面向煤炭行业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包括以采煤技术为主体同时设有汽车、印刷、电子、机电、信息等工科专业;以有机食品为主体同时设有绿色食品生产、检测、经营等农科专业;以市场营销为主体同时设有会计、物流以及旅游、婚庆等服务类专业。学院占地面积38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学院有专任教师400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三分之一,双师素质教师占70%。同时学院设有一支常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达142人。
2013年,学院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的发展战略和“以学生未来为本,以教育品质为根,以人格素养为重,以差异发展为径”的教育理念,秉承“严谨规范,创新奋进”的校风和“做学合一,厚实融通”的校训,根据运城地区和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煤炭行业企业转型和黄河金三角地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质量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深入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
一、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结合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三个“三”的工作:一是开展大调研,解决“三个明确”的问题。学院组织系部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先后走访了120余个企业,560多名企业人员,通过座谈、访谈、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明确核心课程,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好基础。二是开展大讨论,解决“三学”问题。就像农业存在着“三农”问题一样,我们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着“学院、学生、学习”的“三学”问题,只有明确我们的学院是干什么的,明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能真正明确我们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操作者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学院职业教育特性,专科办学层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树立正确的大职教观,从而达到服务煤炭行业、服务运城和山西区域经济的办学目标。三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解决改变办学和教学过程中的“三账”窘态问题。所谓“三账”窘态是由于我们沿袭传统的“缩本科套中职”的传统办学模式,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课程体系模式,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要求,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编制教学计划教务处和系部煞费苦心,但企业不认账;教师授课耗尽心血,学生不买账;学院培养学生费尽心机和成本,结果不合账。针对这种情况,学院提出了“一专一企,一系一范,一人三型”的“113”人才培养总体框架,要求各专业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按照合作企业、行业特点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学生身心特点,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在院长的倡导下,提出了“一专一企,一系一范,一人三型”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要求各专业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按照合作企业、行业特点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学生身心特点,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根据和企业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期限定,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系统性、完整性模式,将六个自然学期根据农业季节生产和培养要求改革为5个任务学期,通过原料采购、食品加工、产品检验3个重点工作环节,进行食品原料预处理,食品加工,食品分析检验,食品营销4个核心能力培养和训练,达到食品原料品控员、食品加工技术员、食品质检技术员和销售员的4大员培养目标,即“5344 ”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也和企业共同开发了“1554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教学矿井平台,5步教学法,“采掘机运通”5个煤矿生产技术环节,工艺、操作、管理、安全4个核心能力,工作面施工、设备操作、现场技术管理3型技能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根据建筑类专业施工季节和现场技术要求,构建了“季节学期,现场教学,任务培养,项目考核”的“13428”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完整的建筑施工周期,3个工作环节,4个基本能力,2个资格证书,8大员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印刷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会计统计与核算》等专业,也结合与山西寰烁电子科技、山西大运汽车制造、运城制版集团等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433”的订单联合培养模式、“5522”的能力递进培养模式等。
尽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特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我们的各个专业不仅构建了这些模式,而且确实在实践这些模式,并且在实践这些模式的过程中,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了“血缘”关系,做到了“四双”“四跟”,即双主体办学(企业、学院),双向融通(知识的培养和技能融通、能力和素质培养融通),双师培养(学院教师、企业教师),双证标准(毕业证、技能证);专业跟着区域行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任务过程走;教材跟着工作项目走。
二、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进行新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大调研,我们做到了岗位、能力、课程的三个明确;通过“三学”的专业研讨,我们明确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组织全院所有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各专业按照学院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明确本专业就业岗位、岗位群特别是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体现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并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根据就业岗位要求,和企业人员共同明确专业对应的材料成型操作人员等6个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岗位能力分解,对应工程语言能力、基本工艺实施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基础设计能力等4种专业基本能力,确定“精操作、知工艺、会维护、懂管理”4个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培养岗位核心能力所对应的“机械设备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4门核心课程,同时确定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公共基础、专业能力、能力拓展等3大课程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经过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全院所有专业全部完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并经过学院和企业专家共同论证、验收。我院将从2013级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具备我院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针对性强,明确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二是灵活性强,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制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机械、数控、模具等3个专业方向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三是可操作性强,即便于组织安排教学,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四是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安排突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极强的针对性,教学模式极强的实践性,教学管理较强的灵活性”的特点。
三、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改革课程标准。按照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解决过去存在的分数及格、能力达不到要求的“无用功”现象,强调能力培养,以能力达标为课程标准。目前我们已经在“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实用英语”等课程开始进行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新制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标准,不再以讲述理论和概念为主体,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Excel表格制作、PPT制作、动漫制作、信息搜索等六个能力模块。每个能力模块都有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如汉字录入模块要求学生每分钟达到30个汉字录入速度;Word模块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500字以上的图文混编等。“实用英语”课程分成I、Ⅱ两个部分,“实用英语Ⅰ”讲基础,引入英文影视观赏、英文歌曲学唱、英文诗歌欣赏等教学内容,开展“快乐英语”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用英语Ⅱ”设置矿山技术英语、机电技术英语、汽车技术英语、建筑技术英语、食品技术英语和经济应用英语等六个专业英语模块,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达到利用工具阅读本专业相关说明书等英文资料的能力。这两门课程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做到了愿意学,能学会。同时我们在“物流配送管理”等135门课程都进行了课程标准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目前以课程标准制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
二是改革考核模式。要求每门课程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所有课程均采取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任务考核)、D(作品考核)、E(综合考核)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一些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引入任务项目,并在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过程考核和任务项目考核。比如最近《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结合《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学习,承接了学院五幢宿舍楼的网络布线任务,所有教学内容均在现场进行,不仅教学内容变成了工作任务,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讲授者变成了施工的组织者,成了现场的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学生分成8个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学到了技术,掌握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程的考核也由原来传统的卷面考试变成了任务完成情况、技术能力情况、团队协作情况、工作态度表现等方面的现场任务和过程考核。
三是实施“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战略,注重专业群的建设,凡具备专业群条件的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建筑类专业、印刷类专业、汽车类专业等,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意夯实和加宽学生的专业基础面,同类专业70%的课程都尽量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报专业和就业方向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学习,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如机械类专业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构成一个大专业,分设三个专业模块;印刷系也将印刷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三个专业整合成一个大专业,按印前,印中,印后三个生产环节分设三个方向专业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同样建筑类专业也分设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监理三个方向模块,汽车类专业分设汽车维修、汽车检测和售后服务三个方向模块。这些教学改革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是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主要是开设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汽车技术、印刷技术、机械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技术技能教学实验班”。从大二中选择那些操作技能有特长,职业素养有基础,能力培养有潜力的学生进入实验班,采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的培养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这些学生进行以能力为主体的培养。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承担项目中提升,在实施任务中成长,将专业知识融于技能的培养之中,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工作过程之中,目前有134名学生做为首批试验班的学生,在指定班导师的带领下边工作边学习。我们制定的目标是这些学生半年之内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一年之内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就业起薪达到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最高水平。我们将通过教学试验班的尝试,探索一种走出课堂,在工作中培养,在任务中成长的新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同时我们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在学院试行开展了“五个一”的企业案例教学活动,每次专业课前老师都要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企业、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案例,将企业最前沿的动态介绍给学生,把课程教学与专业前沿动态、企业动态和就业动态结合起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五是推行项目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明确提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必须实施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各系部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也开发和设计了40多个任务教学项目,我们计划在下学期围绕课程标准建设和课程设计,在35个专业百余门核心课程全部推行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开发和引入行业企业中成熟的、先进的、实用的100个任务项目进行教学。同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赶”的思想,凡具备条件的专业和课程都“赶”出教室,从下学期开始到实习实训场所或企业生产现场进行项目教学,我们也将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逐步减少传统的“标准教室”,建设更多的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的“工作室”。同时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改革,进行配套的校本教材开发建设。
四、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特殊类型决定,不仅要有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特殊的教学模式,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来实施这些模式,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载体就是教学实践环节。
一是强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在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要求必须加大顶岗实习环节的建设力度,强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明确提出各专业要做到每20个毕业生必须建立1个顶岗实习基地,并且所有建立的顶岗实习基地必须做到“有食宿安排,有实习补贴,有保险,有专人负责,有企业指定的师傅,有学院指导教师”的“六有”。按照学院要求,各系部专业建设了符合“六有”要求的顶岗实习基地81个,同时把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把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的就业实习相结合,目前全院2014届毕业生80%以上都已按要求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其中汽车工程系,印刷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就业签约率已达到100%。
二是强化大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办学方投资2亿元,在院内建设了一座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供教学实习实训、专业定向培养和煤矿安全培训的教学矿井及大规模的配套建筑群。该教学矿井按照年产3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煤矿标准规格1:1的比例设计,占地115亩,井巷工程长度1980米,包括现代矿井所有生产和技术环节的十大系统和六大避险系统,具备专业教学、安全培训、实习实训和科技研发等多种功能,绝对具备国内乃至亚洲一流水平。我们正在硬件建设基础上强化进行实习实训项目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等方面的内涵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教学矿井平台的最大效应,把它建成山西省乃至国家的煤矿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国家级的煤矿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煤矿科研开发基地。
三是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院经管系和有机系正在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行“融通超市”和“融通食品坊”的建设。这个超市的建设特点是:1.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建设,超市的策划、布局和经营由市场营销专业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货品采购和配送由物流专业负责,收银与财务核算由会计专业负责。食品坊的建设也是由《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进行建设和经营。2.超市的经营品种策划、日常管理和成本利润全部由专业教师和学生负责,同时结合超市运行《市场营销》专业正在策划开设“融通电子商城”,这样围绕融通超市不仅建设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同时也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为龙头包括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财务管理的专业链。3.食品坊的经营品种包括面包、蛋糕和果汁全部由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制作,特别是他们正在自行开发教师和学生自己配方的“融通果汁”,不仅在校内食品坊向学生和教师推介,向学院主办方宏源煤业的员工推介,同时准备作为学院的品牌推向市场。4.“融通超市”和“食品坊”不仅是校内的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同时我们还将建设《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生为主体的电脑维修中心和家电售后服务中心,由《印刷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影像制作中心,由《婚庆》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庆典服务中心,将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经营中心组合在一起,成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特别是将“融通超市”、“食品坊”在策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在建设过程中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和风格化,形成品牌,以连锁经营形式推向运城市场,使之具备学生的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多种功能。我们的目标是在几年之内在运城市至少有20家以上有我们的学生和毕业生自主经营的连锁超市,让运城市民通过超市知道学院,知道学院办学特色,知道学院专业特色。
四是在注重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环境仿真,训练虚拟”的建设思想,我们目前正在进行虚拟仿真会计实训基地,依照企业财务中心的真实格局进行建设,设置出纳、成本会计、核算会计、会计总账和总会计师室等真实的业务部门,通过教师自己开发和引进的软件,组织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所有会计业务的虚拟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迁移到工作室,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的训练使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真正对接。我们同时也将结合《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工程造价”、“工程竣工与验收”课程项目,《楼宇智能化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项目,教师自主开发训练软件,建立网上虚拟实训室,逐步加大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我们进行了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师的高职办学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课程改革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我们的学生对于这种由传统的讲理论考概念的方式转变到重实践,练能力的教学方式普遍比较欢迎,由以前的被赶到课堂转变为自愿走进课堂。计算机能力模块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实验班开班报名的学生超出预录取学生的3倍以上,特别是通过“三学”的专业研讨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参与实践、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五、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
按照学院“四双”办学模式中的双向融通要求,即将知识融于技能训练之中,职业素养融于能力培养之中。学院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是根据大调研过程中企业生产过程对各工作岗位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特别是针对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学院提出了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制定和出台了《学院教学活动学生行为规范》和《学院教学活动学生行为规范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采取“违规计分制”的管理方式。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开始,建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二是在生产实训中将能力考核和素养考核紧密结合,如组织学生结合“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课程项目教学,在承担学生宿舍网络布线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工艺实施能力,施工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现场整理和清理意识,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卫生意识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技术技能教学实验班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也严格实施技能考核、素养考查和培养潜力考量的“三考”措施。
三是充分发挥公选课的平台作用,加大人文欣赏课程的比重。特别是将公选课程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做到“一课一社”。如结合开设“舞蹈欣赏”、“声乐欣赏与学习”、“器乐欣赏与训练”、“礼仪培养与训练”等课程,设立了大学生舞蹈、声乐、器乐和礼仪等社团。同时我们强调这些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课程一律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少讲多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通过开设公益劳动课由后勤部门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卫生,成立学生校卫队由保卫部门组织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学生食堂等部门不仅注意提升饭菜质量,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就餐习惯,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使所有的学生从宿舍到食堂,从课堂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的氛围。
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学院遵循“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明确服务煤炭行业和煤矿企业,服务运城和山西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如学院与山西寰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仅按企业要求输送毕业生,而且派出32名专业教师参与合作公司的“智慧城市”科研项目开发工作。32名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了11个项目开发组,进行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社区等项目的研发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教学矿井这个大平台,为煤矿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矿井已具备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资质,并被认定为煤矿变招工为招生“专业定向培养”院校;为山西煤矿企业培训矿长、区队长等技术和管理人员1072人;为4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免费培训并安排就业。
三是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如今年我们结合运城制版集团建设需求,组织会计、物流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解决企业短期的人力资源需求问题,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集团基础建设,了解企业生产全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大运汽车集团生产任务紧张,岗位工人短缺的情况,按照企业生产高峰要求,组织汽车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在顶岗实习中与企业人员一起做到“带课程、带项目、带任务”的“三带”,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项目训练,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课程;结合山西臣工印刷集团生产需求,组织印刷技术专业学生顶岗作业,在老师和企业师傅带领下,学生在印前、印中、印后三个生产环节轮岗实习,熟悉生产全过程,训练岗位工作能力,收到了很好地成效。使企业满意,学生认可。
四是结合企业需求做好毕业就业工作。2013届毕业生人数1274人,9月1日前就业人数1219人,就业率达到95.68%。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2013年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达到89.17%,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71.98%。企业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率大幅度提高。
在本年度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高职院校,特别是作为民办体制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办学特色的开发和探索,将是长期的课题,我们一定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做好这项工作,做好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建设实践和探索。